close
不怕輸光的世代
           迎向發財夢或慘賠的開始?

文‧鄭呈皇


這些大學生頭頭是道講股票,聽到電子股就眼睛一亮,每個星期全台校園裡都會有教你如何買股票的課,這股「新顯學」裡誰會是下一個校園股王呢?答案恐怕不樂觀…

「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會酸」。十月八日晚上,台北大學四樓證券研習社的門口大字寫著。裡頭將近有五十個七年級生排排坐.讓大三的證研社教學長每星期一次安排的課程.課程中口沫橫飛的推薦「熱門股」。晚上七點的兩小時內.隔壁教室在上管理學.這裡則是在做「發財夢」。

「投資股票可以賺錢,不用靠父母又可以經濟獨立。」一位企管系大二的女生這樣說.她準備把打工半年賺來的幾萬塊現金拿來買股票.看著黑板寫著「友達、建興」,她細心的抄下來。

然而抄下來的是一個發財夢,還是一個慘賠的開始?

在電影「賭王之王」中.男主角麥特戴蒙飾演的麥克,是一個嚮往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和世界級的賭王一較長短的研究所學生。在一次的賭局中.他把包括法學院研究所學費在內的積蓄,拿到賭場的牌桌上;一局,就僅僅一局.他把三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零五萬元),輸得一塊錢不剩。接下來的日子,他必須白天上課,半夜到清晨開貨車、送貨賺取學費,幾次需要在研究所內模擬法庭中辯護律師的角色,他不是遲到,就是完全沒有準備.讓教授對他的表現相當失望。

雖然最後他在戒賭之後又重回牌桌,並把賠掉的錢全部要了回來;但他的代價是學業荒廢,失去了繼續當學生的資格,原本設定畢業後要成為律師的生涯規畫也因此破滅。

一夜致富、一把壓注的戲碼,在真實的人生中表演得更淋漓盡致。投資市場的定律,只有5%的人是贏家,至多了不起10%的人能夠順利的把別人口袋裡的錢變到自己口袋裡,但並不會嚇跑想要從金融操作中累積財富的人。當血液中的投機因子呼喚你的時候,很少人能徹頭徹尾的抗拒.只是接受程度深淺不同的差別而已.而這樣的誘惑也開始考驗校園中的學子。

台灣大學證券研習社執行長李巧如說,想靠玩股票賺錢的大學生很多.「說不想賺錢是騙人的.但是如果賠了也不怕.再賺回來就好了。」她點出同學進出股市的心態。

「賠了再賺回來」。是這些七年級生的普遍心理。如同六年級生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培養的是個禁得起輸光的金錢觀。

台灣大學資管系助理教授邱仁銅觀察,由於學生投入股市的資本一般不超過新台幣五萬元,所以即使輸掉也覺得再賺就有了。然而事實上卻可能是賠得更多。

本業與業外
想賺回機會成本,卻連課業一同賠上

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就是一個例子。一九八七年.考上台大商研所的他,開始鑽研股票,自嘲修最多學分的是「看盤」,一天三個小時股市交易,收完盤再看技術線圖。「當時班上投入股市的人只有我.所以別人都覺得我是異類。」他說.除非是必修的諜.或是老師會點名.否則他幾乎-律翹掉。原本以為翹掉學業的機會成本可以從股市裡賺回來.但是一場三千點的大崩盤.讓他一個星期睡不著覺。

一九八八年中秋節前夕,財政部放出要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消息,中秋節過後.股市連續重挫十九天,慘烈的狀況是每天掛單賣出,幾乎都沒有成交,想脫手換現金都換不回來,形成台灣證券史上有名的「九二四大崩盤」,台北股市由八千八百點一路跌到四千六百點,毛仁傑剛好碰上了這場「災難」。自己和公務員父母的積蓄加起來九百萬元,一個月內賠掉兩百萬元。「那時自己還在準備考試,書根本念不下去。」他表示每個月才領兩千元獎助金,卻這樣把父母和自己的錢賠掉。回想當時走火入魔的程度有多深?回到南投老家埔里,看到連綿的山峰形狀,都像「崩盤的線圖」。

他回想那次見山不是山的經驗裡,自己不只損失那些錢,更重要的是連功課都念不好,許多科目是低空飛過。記取那次經驗,毛仁傑認為學生應該還是要「本業和業外一分清楚。所謂的本業就是自己分內的學業必須先顧好,才能專注「業外」的投資.否則便是本末倒置。加上往往學生對於股市背後的總體市場了解不深,只聽技術面分析,所以戰死股市的比率相當高,就像他當年一樣。「這是一種在學校也沒學好.在外面(股市)也沒賺到的經驗。」他苦口婆心的提醒。

翻滾於股海中,除了買一個發財夢,對目前任職保德信元富投信專案襄理的游穎鴻來說,,也曾經是一個「退休夢」。

今年二十八歲的他。在四年前大學畢業後開始投資股票和基金.剛開始從二、三十萬元入門.後來考上台大商研所,台中的街坊鄰居知道他有在投資,紛紛把私房錢拿出來請他代為操作,金額一度高達千萬元,而他為了不負眾望,曾經有半年的時間,每天看盤、研究線圖的時間長達十四個小時,投入的時間、精力比正職的工作還多,幾乎全世界的證券市場開盤他都透過電腦在「現場」加入戰局。

他掐指一算,努力超時工作的月報酬率平均下來都有20%,「當時的我,以為靠這個就可以不要工作,只要五年就可以在三十歲退休,」游穎鴻說。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九一一事件引發股市大崩盤,他的三十歲退休夢就這樣無限延期,這是典型想以高報酬換取提早退休的夢。「許多人看到的是一千個裡面成功的那一個,卻都沒看到失敗的九百九十九個。」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對於年輕人急於退休,採取快速致富的途徑,有他一定的解讀。

現在問游穎鴻要幾歲退休?他不好意思笑著說:「至少要四十歲以後吧。」現在的他,還是一天工作十四小時.這麼努力是為了把以前輸掉的錢統統贏回來。

天真與自信投資股票的戰功是「加分」?其實不然

「我們都相信自己不會是倒楣鵠錢的那一個。」台大財金系大四的郭振茂信心滿滿的說,許多同學都把投資股票的「戰功」當作是未來應徵工作的有利條件之一,尤其是應徵分析師,這些紀錄應該很有用。

關於這點,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丁學文認為,「這些大學生很天真。」

曾經應邀到大學證券社演講的丁學文,認為許多大學生普遍都說自己會投資股票,但是其實只是個淺薄的技術,往往聽到技術面或市場面消息就一股腦的衝進去,而沒有去了解背後造成的原因,「會賺錢的往往都是by luck(靠運氣)。」他說,彼得.林區或者華倫.巴菲特都是到了六十歲以後才說自己真正懂得投資,更何況是這些急於證明自己會投資的小大人。

因此丁學文在面試新人時,重視的不是這些人過去多會投資股票,而是會注意他是否真正了解為何要投資這些股票。他常遇到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他面前說在學校很會投資,也賺了不少錢,「這時我都會問一些總體經濟的問題,如果他答不出來,我就知道程度在哪,」丁學文說,即便是虛擬股市比賽第一名的學生來他這應徵,選上的機率也不高,因為他的觀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生太多」。

關於知識淺薄這件事,交通大學資管所所長陳安斌也有同感。他在學校開的「金融投資決策」課.利用虛擬交易平台.學期初給上課同學一億天幣(虛擬貨幣)請他們操作,到了期末結算,平均來說賠錢的有七成。「有個學生甚至賠了五千多萬.後來特地跑來感謝我說,還好只是虛擬交易。」陳安斌認為,經過學理課程的失敗率靜到達七成,更何況是那些證券社的學員呢?

換言之,蹲馬步的功夫沒做好,就想進入真正的資本市場,這樣的心態其實「太衝」。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就舉例:「有位學者說如果想了解二十年後的澳洲,只要到高等院校看年輕人在想什麼、學什麼?」同樣.現在的大學生學到的是想要利用股市賺錢、快速累積資本,甚至擺脫向家裡伸手要錢的角色,這樣的心態會對二十年後的台灣造成何種影響?

讀書與賺錢功利導向,眼前利益勝過人生算盤

「每個人都會比較功利。」郭振茂認為學校的同學,尤其是有投資習慣的學生.大多對錢會比較敏感,什麼事情都會先想到錢。下課討論的不再是功課,而是哪檔股票比較「in」,甚至連誰賺得比較多都會比較,「賺錢還是要踏實,不能這樣想不勞而獲。」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也注意到校園興起的這股淘金熱,他認為讀書還是學生的本分,「在讀書的時候玩股票是太不正常的現象。」他感慨的說。

另一方面,身為股工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提出呼籲,認為「股王」其實是一種很沒意義的頭銜,甚至是「世俗化」的說法。他認為年輕人不應去看短期的投資報酬.而是要探究扎實、基礎的東西。

丁學文觀察到,許多大學生進入職場後,很容易因為賺錢、賠錢而產生大頭病與自我放棄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股票賺錢就認為是自己的眼光正確,所以會更魯莽的想加碼進場.,結果只要一個利空下來,就很容易又否定自己。他就常常看到這些新鮮人的工作效率會受股市的漲跌影響,「患得患失的心態比起其他不玩股票的人來得大。」他說。

然而,這不意味大學生提早進入資本市場操作是不好的。費來證券董事長白
文正說:「新金融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投資,對個人理
財或未來的工作需求,其實都有幫助。.一但是他建議不應以績效、賺錢為
主,風險控管往往比績效更重要.因此在學生階段不應去問「賺了多少?」而
是「少賠哪些?」對往後操作更大金額的投資才有幫助。

這些七年級生在校園裡比的是誰的股票多,將來出社會也會用一樣的態度去看待職場大環境。現在許多竹科工程師跳槽.不是為了向上的成就慾望,而是為了哪家企業的股票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為此頗多感嘆。

一個禁得起輸光、金錢至上的世代陸續投入職場,「未來這個跟著股票跑的現象將更形嚴重。」丁學文認為。張忠謀提到自己在美國念書時,父親送他幾張 IBM股票,讓他開始對IBM這家公司產生興趣,進而觀察美式企業經營的哲學,開通他對產業的興趣,甚而影響他日後開公司。股票在半導體教父的眼中不只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經營管理。然而,台灣的大學生有多少人曾想過數字背後的意義呢?除了數字的意義,當然還包括生命的意義,也是人生中重要的學分。去年出版界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著,商智出版社出版),引起市場上廣泛的回響;作者科斯托蘭尼一生中藉由投機操作各種跨國性的金融商品,獲取了一生無虞的財富,而他所體會的「財富自由」的價值觀,更風靡了許多想經由金融操作致富的人。

書中這樣寫著:坐在品味高尚的餐廳裡看著窗外風景,嘴中大但美味的魚子醬,遠在幾萬哩之外的投資部位隨著金融市場的起伏幫他賺進大把鈔票。這樣的描述很難讓人不心動,但是如果忽略了托斯科蘭尼曾經因為融資股票而慘遭斷頭出場的經驗片段,很難相信被崇拜的投機之神,在他的字典裡不會只有「成功」兩個字。

今年年初,一位中年婦人因投資股票虧損,利用申辦現金卡來週轉,在不堪利息負荷之下,選擇了自殺來結束她犯下的錯誤。這種用生命來體驗投資失利承擔後果的案例,絕不是目前在校園的學子或是在電腦桌前模擬操作,或是拿個一、二十萬元的積蓄來測試生命歷程所能體會的。

股市裡有一句傳唱的警語:「沒有出場前,你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贏家!」尤其是金融操作,所謂的賺、賠,不過只是手中存款帳簿中數字的變化,除非已經選擇永遠退出市場,所有的投資就此「買單」,否則都不能說自己贏了。科斯托蘭尼所形容資本主義像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充滿機會,也充滿不確定.這個道理,也唯有再多經歷一點大風大浪,才能讓初出茅廬的校園投資人體會,你可以吃別人的蛋糕,但是別忘了你已經放入嘴中的蛋糕.別人可以隨時要你吐出來。

晚上九點,台北大學的證研社下課,幾名同學留下來討論明天要一起進場,他們會是下一個「校園股王」嗎?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他們「不怕輸光」的價值觀!

【2003-10-20 商業周刊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uturetrader 的頭像
futuretrader

國際金融雙面俠-歐仔部落格

futuretr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