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陽能產業首先分上中下三個階段
上游產業:由矽土提鍊成矽砂(如MEMC、德山化學或叫TOKUYAMA、HEMLOCK、WACKER)
中游產業:由矽砂提鍊成晶棒或晶柱,然後再切成晶片(如中美晶、綠能、合晶)
下游產業:把晶片排列好然後封成電池,最後再模組化(如茂迪、益通、旺能)
先說上游產業,矽土沒有分別,主要是鍊法
晶矽有分兩種,一種叫多晶矽,就是大家俗稱的POLYSLICON,一種叫單晶矽
單晶矽主要是用來做台積電、聯電的晶圓用的矽砂
多晶矽主要是用來做太陽能電池用的晶片
目前晶矽鍊製廠大多在美國、日本、德國以及舊蘇聯
但是在前一波半導體不景氣時,
舊蘇聯的烏克蘭一帶的鍊製廠倒了一堆
因此在這一波半導體復甦又搭配太陽能產業的崛起
因此矽砂的供應便大缺貨
而一般來說,要快速增加矽砂的供應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設一個鍊製廠是很困難的
首先他的生產過程是極其危險的
由矽土鍊成矽砂要經過超高溫(超過一千度以上)超高壓(超過萬噸以上的壓力)
該廠方圓十公里內不能有人、不能有有建物、不能有樹
因為爆炸的威力是很恐怖的,超過數百噸的黃色炸藥
一般來說國外是把這種廠蓋在沙漠、或海濱或野外
要蓋一個廠一般來說要十年
快的話也要七到八年,這是因為安全考量,要不斷檢測
如果不建新廠只是加設備生產,可以只花三年
花三年是因為要做設備、挪空間放新設備、試車到正式投產,但增產有限
以2005年太陽能開始發光發熱計算三年
要到2008左右才會有比較多的產出
現在雖然有很多替代矽的材料
如石墨希(可薄到一個原子)或塑膠片(可薄到五個原子)等等
但是仍然沒有殺手級的應用,而且都會有漏電的情形(因為電閘太薄了)
而且最重要的還沒有普及化無法大量生產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十年內還是矽的天下
然而到2012-2015年會有大產出,可能會造成另一波過剩危機
當然如果有用矽的新產業出現會吃掉該過剩的產能就還好
不然可能會重演烏克蘭鍊製廠倒一堆的情形
目前太陽能產業絕大多數的利潤被上游廠商吃掉(每個產業幾乎都一樣)
台灣有些廠商如力晶、聯電、南科等有想設鍊製廠,
還遠赴國外考察,我是覺得看看就好(近期內應該是不會蓋,至少五年內不可能)
這是上游產業的簡介,接下來是中游產業
以長晶來說,國內以中美晶及綠能為主
合晶其實他是在大陸設廠,台灣端主要只是銷售而已
中美晶及綠能基本上代表我國太陽能產業的中游
我用一個表來表示比較完整
綠能科技 中美晶
矽晶體 多晶矽 單晶矽
長晶技術 融鑄法 提拉法
晶柱形狀 方柱狀 圓柱狀
晶柱重量 240KG(690mm*690mm*400mm) 40~50KG
轉換效率 14%~17%,目前已至15%以上 16%~19%
切割 視所需尺吋切割 直接切片
邊料損失 幾無損失,且其所切除之邊料
切除之邊料、頭尾料較多,
可再次融鑄利用
且無法再次利用
競爭優勢 依所需晶圓尺吋不同切割即可, 轉換效率稍高
不須隨晶圓尺吋不同額外投資
設備。原料polysilicon之純度要
求較為寬鬆,且邊料、下腳料、
破片等皆可使用。
競爭劣勢 轉換效率稍低,但相差僅約1%,
依所需晶圓尺吋不同,需不同之
且其轉換效率持續提升中
機器設備,隨所需尺吋不同,需
額外投資不同之設備,以八吋晶
圓而言,所需投資設備之金額十
分龐大。
原料polysilicon之純度要求較高。
但是現在中美晶亦已經切入多晶生產了
只是良率仍待突破92%(不然就會虧損)
這是長晶的部份,至於切割的部份國內仍以綠能為主,
因為綠能累積sharp的代工切片經驗比中美晶多太多了
甚至還為合晶、尚德、中美晶等同業代工切片
因此薄片化能力較高且破片率相對低很多
在這裡再解釋一下薄片化好了
因為太陽能電池的蓄電是以晶片的片數為基礎,而不是以厚度
因此同樣的厚度切越多片,效能越大
但不只多晶矽、單晶矽的晶片可以做電池
其實三五族半導體也可以
三五族中的產出主要以砷化鎵晶片約佔95%以上
那我就以砷化鎵來說明三五族好了
其實砷化鎵的轉換效率高達35到40%
比一般矽晶片的轉換效率不到20%高出太多,超過一倍以上
但是由於普及化及主流技術是以矽為主
所以砷化鎵太陽能電池一直沒有普及(如聯電集團的高平磊晶就是)
還有其他的技術如非矽晶片(如a-si)
也是同樣的沒辦法普及(如金仁寶集團的大豐能源科技就是)
還是主流引導潮流,所以在選擇中游廠商的持投時,
請注意他們的技術及主流與否
中游就介紹到這,接下來換下游
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茂迪、益通、旺能、新日光、尚德、昱晶等
在這裡面有往上游長晶走的有茂迪和益通(這才是長久之道啊)
下游只要把晶片排列好然後封裝起來就可以了
所以常看到什麼某某廠只有設立幾個月就損益兩平賺錢了
其實,因為技術門鑑不高,投入也不多,當然快囉
因為重點在料源,不是封裝
在下游產業中,因為大家比較熟悉,我就不說太多了
接下來說這個產業的環境
太陽能產業由於一度電的成本是一般發電成本的十倍以上(目前約在20倍左右)
因此極需政府的補助才能生存
於約半年前,美國加州通過百萬太陽能屋頂法案
就是對太陽能產業的大利多
其實在日本及歐洲,該產業已發展很久了
當地的政府也補助的很早
如日本的長野縣普及率是世界第一(因為該縣有sharp的太陽能光電廠)
德國的太陽能發電量是世界第一
瑞典計劃在十年內將太陽能的發電量提高到全國的60%以上
就連在西藏的太陽能蓄電光板也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套
(因為當地的一般發電成本高,可見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
末來只要油價高到一定程度,一定會被太陽能取代
當然有些產業不會,如方程式賽車用的油
因為汽油的瞬間爆發力是太陽能和柴油比不上的
茂迪董事長鄭福田說過一句話,大致上如下
『太陽對地球照射一分鐘的能量可供人類用二百年以上』
短短一句話道出太陽能的潛力,十分驚人也很迷人
但也是正如前面所說
這個產業極倚賴政府的補助以及油價的高低所影響
所以這個產業的風險點也在這,請大家在投資太陽能時
也請小心不要被灼傷了
在德盛安聯的持股中如德國Q-CELL及SOLARWORLD
就是中游及下游都有做的,而且他們與WAKER的關係頗好
對於上游的料源掌握也很強
這是最近很熱門的太陽能產業的一些介紹,有興趣的同學就看看吧
資料來源:基智網http://www.funddj.com/y/yfund.htm
上游產業:由矽土提鍊成矽砂(如MEMC、德山化學或叫TOKUYAMA、HEMLOCK、WACKER)
中游產業:由矽砂提鍊成晶棒或晶柱,然後再切成晶片(如中美晶、綠能、合晶)
下游產業:把晶片排列好然後封成電池,最後再模組化(如茂迪、益通、旺能)
先說上游產業,矽土沒有分別,主要是鍊法
晶矽有分兩種,一種叫多晶矽,就是大家俗稱的POLYSLICON,一種叫單晶矽
單晶矽主要是用來做台積電、聯電的晶圓用的矽砂
多晶矽主要是用來做太陽能電池用的晶片
目前晶矽鍊製廠大多在美國、日本、德國以及舊蘇聯
但是在前一波半導體不景氣時,
舊蘇聯的烏克蘭一帶的鍊製廠倒了一堆
因此在這一波半導體復甦又搭配太陽能產業的崛起
因此矽砂的供應便大缺貨
而一般來說,要快速增加矽砂的供應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設一個鍊製廠是很困難的
首先他的生產過程是極其危險的
由矽土鍊成矽砂要經過超高溫(超過一千度以上)超高壓(超過萬噸以上的壓力)
該廠方圓十公里內不能有人、不能有有建物、不能有樹
因為爆炸的威力是很恐怖的,超過數百噸的黃色炸藥
一般來說國外是把這種廠蓋在沙漠、或海濱或野外
要蓋一個廠一般來說要十年
快的話也要七到八年,這是因為安全考量,要不斷檢測
如果不建新廠只是加設備生產,可以只花三年
花三年是因為要做設備、挪空間放新設備、試車到正式投產,但增產有限
以2005年太陽能開始發光發熱計算三年
要到2008左右才會有比較多的產出
現在雖然有很多替代矽的材料
如石墨希(可薄到一個原子)或塑膠片(可薄到五個原子)等等
但是仍然沒有殺手級的應用,而且都會有漏電的情形(因為電閘太薄了)
而且最重要的還沒有普及化無法大量生產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十年內還是矽的天下
然而到2012-2015年會有大產出,可能會造成另一波過剩危機
當然如果有用矽的新產業出現會吃掉該過剩的產能就還好
不然可能會重演烏克蘭鍊製廠倒一堆的情形
目前太陽能產業絕大多數的利潤被上游廠商吃掉(每個產業幾乎都一樣)
台灣有些廠商如力晶、聯電、南科等有想設鍊製廠,
還遠赴國外考察,我是覺得看看就好(近期內應該是不會蓋,至少五年內不可能)
這是上游產業的簡介,接下來是中游產業
以長晶來說,國內以中美晶及綠能為主
合晶其實他是在大陸設廠,台灣端主要只是銷售而已
中美晶及綠能基本上代表我國太陽能產業的中游
我用一個表來表示比較完整
綠能科技 中美晶
矽晶體 多晶矽 單晶矽
長晶技術 融鑄法 提拉法
晶柱形狀 方柱狀 圓柱狀
晶柱重量 240KG(690mm*690mm*400mm) 40~50KG
轉換效率 14%~17%,目前已至15%以上 16%~19%
切割 視所需尺吋切割 直接切片
邊料損失 幾無損失,且其所切除之邊料
切除之邊料、頭尾料較多,
可再次融鑄利用
且無法再次利用
競爭優勢 依所需晶圓尺吋不同切割即可, 轉換效率稍高
不須隨晶圓尺吋不同額外投資
設備。原料polysilicon之純度要
求較為寬鬆,且邊料、下腳料、
破片等皆可使用。
競爭劣勢 轉換效率稍低,但相差僅約1%,
依所需晶圓尺吋不同,需不同之
且其轉換效率持續提升中
機器設備,隨所需尺吋不同,需
額外投資不同之設備,以八吋晶
圓而言,所需投資設備之金額十
分龐大。
原料polysilicon之純度要求較高。
但是現在中美晶亦已經切入多晶生產了
只是良率仍待突破92%(不然就會虧損)
這是長晶的部份,至於切割的部份國內仍以綠能為主,
因為綠能累積sharp的代工切片經驗比中美晶多太多了
甚至還為合晶、尚德、中美晶等同業代工切片
因此薄片化能力較高且破片率相對低很多
在這裡再解釋一下薄片化好了
因為太陽能電池的蓄電是以晶片的片數為基礎,而不是以厚度
因此同樣的厚度切越多片,效能越大
但不只多晶矽、單晶矽的晶片可以做電池
其實三五族半導體也可以
三五族中的產出主要以砷化鎵晶片約佔95%以上
那我就以砷化鎵來說明三五族好了
其實砷化鎵的轉換效率高達35到40%
比一般矽晶片的轉換效率不到20%高出太多,超過一倍以上
但是由於普及化及主流技術是以矽為主
所以砷化鎵太陽能電池一直沒有普及(如聯電集團的高平磊晶就是)
還有其他的技術如非矽晶片(如a-si)
也是同樣的沒辦法普及(如金仁寶集團的大豐能源科技就是)
還是主流引導潮流,所以在選擇中游廠商的持投時,
請注意他們的技術及主流與否
中游就介紹到這,接下來換下游
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茂迪、益通、旺能、新日光、尚德、昱晶等
在這裡面有往上游長晶走的有茂迪和益通(這才是長久之道啊)
下游只要把晶片排列好然後封裝起來就可以了
所以常看到什麼某某廠只有設立幾個月就損益兩平賺錢了
其實,因為技術門鑑不高,投入也不多,當然快囉
因為重點在料源,不是封裝
在下游產業中,因為大家比較熟悉,我就不說太多了
接下來說這個產業的環境
太陽能產業由於一度電的成本是一般發電成本的十倍以上(目前約在20倍左右)
因此極需政府的補助才能生存
於約半年前,美國加州通過百萬太陽能屋頂法案
就是對太陽能產業的大利多
其實在日本及歐洲,該產業已發展很久了
當地的政府也補助的很早
如日本的長野縣普及率是世界第一(因為該縣有sharp的太陽能光電廠)
德國的太陽能發電量是世界第一
瑞典計劃在十年內將太陽能的發電量提高到全國的60%以上
就連在西藏的太陽能蓄電光板也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套
(因為當地的一般發電成本高,可見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
末來只要油價高到一定程度,一定會被太陽能取代
當然有些產業不會,如方程式賽車用的油
因為汽油的瞬間爆發力是太陽能和柴油比不上的
茂迪董事長鄭福田說過一句話,大致上如下
『太陽對地球照射一分鐘的能量可供人類用二百年以上』
短短一句話道出太陽能的潛力,十分驚人也很迷人
但也是正如前面所說
這個產業極倚賴政府的補助以及油價的高低所影響
所以這個產業的風險點也在這,請大家在投資太陽能時
也請小心不要被灼傷了
在德盛安聯的持股中如德國Q-CELL及SOLARWORLD
就是中游及下游都有做的,而且他們與WAKER的關係頗好
對於上游的料源掌握也很強
這是最近很熱門的太陽能產業的一些介紹,有興趣的同學就看看吧
資料來源:基智網http://www.funddj.com/y/yfund.htm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