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謝國忠因果顛倒,通貨膨脹是美國傳中國
                             作者:鄒方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發表日期: 2006-06-13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近日說,中國上調工資和更嚴格環保標準帶來的生產成本提高,將引發一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他還給出了具體數字,中國生產成本提高將使美國通貨膨脹率每年上漲0.5個百分點,使全球通貨膨脹率每年上漲0.7個百分點。

  謝國忠的觀點不但在理論上講不通,也沒有事實依據。一般的教科書講通貨膨脹,都列舉了兩種主要原因:一種是成本推進型,一種是需求拉動型。謝國忠無非照搬教科書的教條結論,承認有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這一說,但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似是而非,在理論上是站不住的。

  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普遍的、連續不斷的上升,與微觀經濟學上講的相對價格的上漲不是一回事。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錯誤,在於混淆了這兩類價格。相對價格的上漲是資源稀缺性的一個信號,如果某一行業的成本提高,要反映到價格的上漲上,假如該產品的需求彈性不是很大,該產品的價格也不過是作一次,或少數幾次的上漲。不是普遍的、連續不斷的上漲,不能算是通貨膨脹現象。通貨膨脹的真正成因只能從需求拉動方面去找,是貨幣供給增加過量的結果。貨幣大師弗裏德曼說得好,通貨膨脹永遠都是貨幣現象。

  假如原油的價格高了,只不過表明,各行業現在得節省原油。成本高,是市場放出的一個信號。市場價不可能保持穩定不變,必然隨著供求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正常因供求變化帶來的價格變動,無論上漲到多高,跌到多低,並不值得擔心,相對價格的變動跟通貨膨脹沒有關係。

  謝國忠的觀點認為,中國工資及其他製造業成本上漲從而推動了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所以推動了世界通貨膨脹,又由於美國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國,所以推動了美國的通貨膨脹。

其實,中國製造成本的上升原因有兩部分,工資的提高是由於勞動生產率提高,工資才有所提高,這種形式的工資提高,反映的是中國勞動力資源相對來說比以前變得更稀缺而已,與通貨膨脹一點關係都沒有,環境、原材料等其他物質資源因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變得相對稀缺,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成本的提高中,有一部分確實與通貨膨脹有關,但與謝國忠的觀點正相反,是美國首先有了通貨膨脹,美元貶值,從而擴大了從中國的進口,在美國需求增大的情況下,是美國的通貨膨脹傳到了中國,拉高了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中國近年來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單看中美貿易,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142億美元,這不是美國需求增加,通貨膨脹從美國傳到中國的明證嗎?

  誠然,中國自身也有通貨膨脹的因素,表現為銀行信貸持續增加,投資過熱,銀行體系流動性氾濫,資產與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正好反映了美國的通貨膨脹傳到了中國,而不是相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uturetrader 的頭像
futuretrader

國際金融雙面俠-歐仔部落格

futuretr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